2019年10月17-18日,第91屆“三江名師”初中科學經典優質課教學藝術展在我校順利舉行。“三江名師”作為科學學科教學藝術的盛會,為推廣科學學科骨干和名師精深的教學思想,引領新課程改革走勢,為推動基礎教育更快更好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各校名師和專家們展示卓越的教學才藝、教學理念,成為浙江乃至全國各省市初中科學教學的風向標。
本次活動大咖云集,名師匯聚。點評組由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浙江省特級教師王耀村、寧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劉東暉、寧波市江北區教研室主任、浙江省特級教師吳利文、浙江省特級教師雷迎春這幾位專家組成。授課組由寧波市教壇新秀、寧波大學附屬學校周勇杰老師、湖州市教壇新秀饒冬娣老師、寧波市教壇新秀黃瑜瓊老師、無錫市教學能手肖建玉老師、寧波市骨干教師胡來銘老師、浙江省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許馳一老師、溫嶺市骨干教師謝林鋼老師這幾位名師組成。
第一堂課:《空氣的成分》
上午的第一堂展示課來自周勇杰老師的《空氣的成分》。周老師從舍勒的“燃素說”講起,沿著普利斯特列的足跡,一路追尋到舍勒通過一個曲頸甑和玻璃鐘罩加熱了七天的汞,得到了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周老師又悉心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考,得出了實驗要成功的三個要素。然后通過一個對U型管的改進實驗,大膽放手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順利的得出了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整節課學生都在積極思考,大膽參與,很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第二堂課:《神奇開關》
第二堂課由饒冬娣老師執教,課題為《神奇開關》。饒老師利用自制的牛奶盒臺燈快速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又通過“玩一玩”、“猜一猜”、“拆一拆”三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學過程中饒老師利用類比法,通過與普通開關的對比,讓陌生的干簧管突然變得“親切”了;利用小組合作,讓高難度的設計水位報警器任務變得簡單、易懂,更讓學生在一次次展示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產生新創意。整堂課不僅是知識的復習,更是知識點遷移和思維的提升,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了科學離我們很近,創新就在生活中。
課后,王耀村老師對兩堂課進行了點評。他強調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注重科學方法,注重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向我們指明了科學教學的方向。
第三堂課:《構成物質的微粒》
17日下午,精彩繼續。下午的第一堂課來自黃瑜瓊老師的《構成物質的微粒》。黃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從猜想開始,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兩次動手構建模型,很好的演繹了“構建—修正—重構”原子模型的過程,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所思所想。她還精心設計了“撞擊實驗”、“鋼珠磁鐵實驗”,充分挖掘了科學思維,把科學技術史有機融入課堂中。
第四堂課:《液體內部壓強》
緊接著肖建玉老師帶來了《液體內部壓強》這一堂課。本節課肖老師以著名的帕斯卡裂桶實驗展開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他利用轉換法將抽象的壓強概念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驗現象,將生活中一次性手套等材料“變廢為寶”,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液體壓強,并引導參與到實驗的設計當中,在探究中學習科學,關注科學本質,關注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隨后,劉東暉老師進行了點評。他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課程標準。同時也要注重實驗,實驗是檢驗真理、模型的標準。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突出重點,關注細節。他強調老師要避免滿堂灌、一言堂的課,這是最容易上的課。而生成課堂,是我們應該推崇的課,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開創,課堂越開放,形式越精彩。
第五堂課:《深入探究伏安法測電阻——電流表內外接法》
10月18日上午,胡來銘老師執教《深入探究伏安法測電阻——電流表內外接法》一課。胡老師從發現、質疑、探究、評價、辨析一步一步深入探究伏安法測電阻。他將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的結果存在誤差,遷移至伏安法測電阻是否也存在誤差,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伏安法測電阻。從小組交流實驗結果后,反思評價并引導學生得出兩種方法適應的情況。胡老師在學生歸納出電流表內外接法存在的誤差以及適應的情況后,追問學生如何選擇接入電流表的方式,最后以歐姆的名言“不求知道一切,只求發現一件”鼓勵學生。胡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精神,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深入挖掘學生的疑難問題,突破知識的難點,贏得了與會老師的高度贊許。
第六堂課:《大氣壓強》
許馳一老師的授課內容是《大氣壓強》。許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通過幾個簡短的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許老師從大氣壓強的發現歷史入手,先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自然界厭惡真空”,隨后指導學生們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和改進。再舉出“佛羅倫薩工程師的困境”,引導學生對“抽水到一定高度無法上升”這一現象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水是被“壓”上來的,并且施力物體是大氣。在教學中,許老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探究,“探究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贏得了現場老師的好評。
兩節課后,雷迎春老師進行了深度點評和指導。雷老師圍繞科學核心素養出發,強調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同時要培養科學實證精神,讓學生勇于批判質疑,在課堂中以生為本,讓學生們多說說,有的時候學生們的想法比老師們的還要好。
第七堂課:《自然界中的電現象》
下午,謝林鋼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堂非常生動有趣、富有科學史味道的課——《自然界中的電現象》。謝老師首先通過象形文字和雷電圖片非常自然地引出本節課的中心——電。接著以一個個科學史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跟著科學家的探究思路一步步了解到自然界中的電現象,并且通過實驗演示和小組活動讓學生非常直觀地認識到各種放電的現象。整堂課的設計十分出彩,層層遞進,能夠熟練地運用科學史,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電現象的由來,培養了學生對于科學史學習的重視,給與會的老師們起到了引領啟示作用。
課后,吳利文老師進行了點評,她充分肯定了謝老師的課堂——設計靈動、語言精煉、組織有序、節奏感強,呼吁在座的老師以謝老師為榜樣。本堂課的實驗設計是亮點,她強調了實驗是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每位老師都應該運用好,不能因為有些實驗在特定環境中很難成功而不去做。
落葉知秋,學無止境。三江名師,未完待續。